中医药文化
杏林科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阴阳之气随着四时季节的变化而消长,这也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原因所在,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春夏阳令也,春时阳生,夏时阳盛。春夏之季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充满新生繁茂景象。此时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一方面应该适当晚睡早起,增加室外活动的时间,进食大葱、生姜、豆芽、秧苗尖等舒展阳气的食品,心态上宜开朗外向,使阳气顺应季节、天气变化以生发调达。夏季不恣意贪凉饮冷,避免人体阳气过分消耗。另一方面,阴阳互根,阳气生发,必须有阴液的补充才能够使身体的阳气、阴津在较高水平上维持平衡。在酷暑炎热之时,也应阴居避暑热,保护阴津,防过汗伤液。增加饮水,多吃些滋阴生津的蔬菜瓜果,来适应阳气的生发,为阳气的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春夏养阳”通过运动锻练培养组织器官的功能,使之达到阳不衰。如运动可以锻练组织器官的功能,使肌肉弹性增加,消化功能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内分泌平衡,肺活量加大,促进大脑血液循环。春日气候温暖,可早起进行户外运动,采取适合自己的锻练方法;夏日炎热,宜避开阳光的照射,减少汗液的排泄,适当午休,以保养阴液,从而达到养阳而不忘阴,这对阴阳平衡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秋冬阴令也,秋时阴收,冬时阴藏。秋冬之季气候由热转凉,由凉转寒,万物都趋于收藏状态。“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一方面,此季节应以食物来填补阴精,使阴精积蓄,培补肾元,骨健髓充,元神得养,也是对夏季损伤阴精的补充。另一方面,更应固护阳气。起居上应早睡,与日出同起,防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保护消减的阳气,使阳气不至外泄。同时适应阴气渐长的特点,增加羊肉、韭菜、干姜、肉桂等温阳食品。心态上应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以求阳与阴配,使得阳气在较低水平上与阴液相平衡。
以上文字图片来源:http://www.baidu.com
上一篇: 中药解读|黄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