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临沂市中心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信息公开 >>科普健教 >>健康科普 >> 正文

信息公开

健康科普

什么是手足口病

发布时间:2023-06-27
字号: + - 14

   手足口病又叫发疹性口腔炎,是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黏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该病主要侵犯儿童,并有周期性流行的趋势。手足口病自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我国自1981年在部分省市流行发生过。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在夏秋季比较常见,主要发生在1-5岁儿童,可以出现散发也可以引起局部流行。肠道病毒71型早在1970年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后,很快世界各地都有了关于71型病毒的流行报告。1998年我国也分裂到该病毒,这种病毒除侵袭婴幼儿外也可在较大儿童或成人中流行,病人有较重的临床症状,常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及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性疾病等。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及健康带毒者。病人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粪便中排出病毒的时间较长,约3-5周,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传播途径
   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染健康人,比如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水杯、牙刷、玩具等通过日常接触可经口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传播手足口病。
易感人群
   幼儿对手足口病的各型病毒普遍易感,但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6天,平均4天。治疗期最短3天,长者8天。在患者患病期间,其口鼻分泌物、粪便及其皮肤疱疹都具有传染性。
临床特征与诊断
   手足口病潜伏期通常3-4天,一般症状较轻的常可自愈。但有些症状较重的多为突然发病,约半数以上患者出现低热。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2天即出现,1-2天后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1天后既有部分皮疹形成水疱,主要见于手指或脚指掌面,指甲周围,以及足跟边缘,婴幼儿或皮疹多者,还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膝、肘部也可见到。疱疹成卵圆形,内含浆液,一般不破溃,继发感染少见,可于2-4天后吸收干燥,成深褐色结痂,脱痂后不留瘢痕。
   在口腔两颊黏膜与唇内舌边软腭也散在有红斑与疱疹,口腔疱疹易破溃出现溃疡,患儿吃东西疼痛,并拒绝进食、流口水等。
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染健康人,迄今对手足口病尚无特殊疫苗,应以预防为主。
   一、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二、托幼机构应严格执行晨检制度,由专人负责对每天儿童出勤情况、健康状况进行检查登记,凡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的,一律由家长带回诊治,对缺勤儿童要电话询问缺勤原因,并做好记录。发现疑似病例时,要及时电话报告当地疾控机构。
   三、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衣物置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四、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干净、变质的食物,饭前便后应及时洗手,把好病从口入关。
   五、在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应尽量避免与患儿接触,家长外出回家后应先洗手换衣再接触儿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六、身体出现不适及可疑症状要注意隔离,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的肠道门诊就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诊断。
   七、医院应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