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临沂市中心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概况 >> 正文

医院概况

医院院报

院报第115期——第四版

字号: + - 14

                         真爱,在心中
    那是一个忙碌的早晨,我上大夜(午夜12点—次日8点),大约6点半,我正推着服药车发药,15床的老大爷急切地对我说:“闺女,能不能先给我打胰岛素,7点钟我还有一个重要约会。”
   我点了点头,心想,这么大年纪了,还有什么约会?一定是饿了,想早点吃饭吧(糖尿病病人必须先注射胰岛素后才能吃饭)。等发完药,老大爷已在护士站等我了,于是,我就半开玩笑的问:“大爷,什么重要约会?这么早,而且这么准时?”老人不好意思地笑道:“我要在7点钟到康复科和我的老伴共进早餐。”
    这一定是一对恩爱老夫妻,我心里猜想,话题便转到老人老伴的健康上,老人告诉我,老伴已在康复室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她患了老年痴呆症。谈话间,我已给老人注射完了胰岛素。我开玩笑的问道:“如果你迟到了,你老伴是不是会生气?”老人解释说:“那倒不会,至少在5年前,她就已经不知道我是谁了。”我惊讶不已:“5年前就已经不认识你了,你每天早晨还坚持和她一起吃早饭?”
    老人慈祥地笑了笑,说:“是啊,每天早上7点与我的老伴共进早餐,是我每天最重要的一次约会,我怎么能失约呢?”
    “可是她什么都不知道了啊!”我几乎脱口而出。
    老人再次笑了,笑得有点害羞,有点甜蜜,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两人恩爱无比的甜蜜日子里。临走,老人一字一句地对我说:“她的确已经不知道我是谁了,但是,我却清楚地知道她是谁啊!”
    听了老人的话,我眼睛湿润了,心中默想:这种爱不正是我们很多人一生都在期望的吗?真正的爱未必浪漫,但一定是真挚的。真正的爱,在自己的心中。
                                     
                      内分泌科 秦永双

                          难忘的敬礼
   

    春节临近,跟随院团委走访慰问困难家庭。在一座高楼背后的破旧楼房前,我远远的就看见瘦瘦小小的一对母女在楼梯口等着。她们就是此行慰问的对象林晓珊和她的妈妈。晓珊父母下岗后,妈妈由于长期劳累,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爸爸为了养家去广州打工,为了省钱过年没打算回来。踏进她家所在的楼里,我才明白为什么她们不愿意呆在这里等,屋里比外边还冷!虽然是中午,耀眼的阳光经过窗户上的残缺纸板变得柔弱无力。在里面每走一步都能感觉到从裤腿口窜入的冷风。呼出的空气,霎间就被冰凉的空气吞噬了。当把慰问物品送到晓珊手里的时候,这个透着一脸稚气的六年级小学生,给我们敬了一个不太规范的少先队队礼。手刚刚举过额头,就迅速收回了,五个手指还张着,好像一个刚出生的小动物在洞口探望一样,充满好奇而又胆怯。与她幼小的年龄不相称的是,她的手关节处都是老茧,大拇指上还有几道口子。
    可能她有很多话想对我们说,想说谢谢,想说我今年考试又得了双百,想说……但是出于羞涩,没有一句说出口,只用一个敬礼完成了对我们的答谢。虽然这个敬礼不太标准,可能平常她不太用这个只有向敬爱的人才做的一个动作,可能这个家庭平日里太过于冷清,我们一大帮人涌入让她不知所措,可能我们驻足的时间太短,心里准备了一夜的话都来不及说,只好把平常对着国旗、奏着国歌时的一个动作献给了我们,但她的感情却是那么地真诚。
    在回来的路上,我看着车外熙熙攘攘的人群,脑海里却无法忘记晓珊那个最简单却又最复杂的敬礼……  
                           
                                   宣传科  刘  帅

                                      感   谢  信

尊敬的院长:
    您好!首先,向您和贵院眼科的宋岳峰大夫表示感谢,多谢宋岳峰大夫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多谢您管理之下的中心医院以人为本、正气浩然!
    1月15日下午13时左右,我带着孩子到贵院眼科去配近视眼镜,眼科大夫认真做了检查,并根据孩子实际情况配了合适的眼镜,看完时已经超过了中午交接班时间。后来我又到眼科检查室找医疗卡,当时宋岳峰大夫在检查室,我找到医疗卡后便匆忙带孩子离开了医院。下午16时左右,我外出买东西发现钱包不见了,却想不起放在哪儿了,焦急之下四处寻找,并再次来到贵院眼科想碰碰运气。没想到一进门宋岳峰大夫就笑着说:“你是回来拿钱包的吧?我发现你的钱包落在这儿,以为你在一楼退卡,就赶紧下去找你,却没找到。找不着你的电话,就先给你保存在这儿了,等你回来拿。”我一看正是我的钱包,里边近2000元现金和医疗卡、银行卡等物完好无缺!
    再次向您和宋岳峰大夫表示真诚地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城管执法局 郑琳 
                                                                   2011年1月15日

 

                                       人生哲理故事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师,向他请教为人处世之道,大师给他讲了三个人生哲理故事。
    故事一:有两个强壮的年轻人,一拙一巧,奉命在同一块地上各自挖井找水,很快两人都挖了两米多深,但丝毫没有水的迹象。拙者继续在原地深挖,巧者则换地方做新的尝试。终于,拙者通过不懈的努力找到了甘泉,而巧者一无所获。
    年轻人听完,若有所悟地点点头:“我明白了,做人就应该持之以恒,不能朝三暮四、蜻蜓点水,否则终将一事无成。”
    大师只是笑了笑。
    故事二:还是这两个人,巧者在经过数次尝试后,终于在一个地方发现了水的迹象。于是,他进行深挖,终于找到了水源。而拙者始终在原地,一如既往,埋头苦干,越挖越深,虽然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始终没能找到水。
    “这……”年轻人有些迟疑,“我想也许人还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尝试最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而不应该守着教条,更不能执迷不悟。”
    大师还是笑了笑。
    故事三:两个人虽然都竭尽全力,但无论拙者挖多深,也不管巧者找多少地方,两个人都没能找到水源。
    “为什么?”年轻人疑惑起来,:“做人还有准则吗?”
    “因为那个地方根本就没有水。”大师从容地说道,“其实,为人也是如此,生活没有一成不变的处世准则,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和体会。”
                                                     
( 摘自《读者文摘》)

 

                                       新年里的思考
    当下社会,整日奔波劳碌,已习惯浮躁的状态,反而忘却了独处时恬静思考的美德,只有到年终之时,才会偶有感触:又一年过去了,人又老了一岁。
    “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当这句话从脑海中猛地跳出来时,我不由地惊慌失措,无言以对。这么多年下来,我似乎竟从未问过自己这个人生的原始问题,生活是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女作家毕淑敏曾在一次演讲提问中被问过同样的问题,她的回答很是巧妙:“活着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但我们要争取给它赋予意义。”人的出生是由父母决定的,来不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由个人意愿确定。动物的本能是好生恶死,除了极少数厌世者和极度偏激者外,人类将活着作为生存第一要义。所以,乡野百姓虽无高深思想文化,然而也知道“好死不如赖活着”的道理。
    活下来是基本要求,剩下的便是要如何生活得好,生活得幸福。棘手的便是如此。如何生活才为好,怎样才算幸福?这却是见仁见智,难以统一的问题。胸怀大志之人将能影响社会时代或文化走向,影响更多普通人的生活,自身能得到莫大物质与精神满足作为人生目标。晋国大司马桓温说:“纵不能留芳千古,亦要遗臭万年。”可见此类人不愿沉寂于世,讲求青史留名。然而必须承认,绝大多数人是无法被写进历史的,他们默默地生,默默地活,最终默默地死掉。从整个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上来看,他们是卑微而不足道的,他们没有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情壮志,更没有将历史扛在肩上的气概雄心。他们在乎与关注的,只是个人的日常生活,个人的前途发展,个人的情感皈依……毕竟个人的命运能够直接被感知,被体验,于平常人来讲,更为实际。因此一腔热血终究难以持久,平平淡淡才是更现实的人生。
    幸福,一定是与个人的功名地位,财富名誉成正比吗?当然不是,利益与风险总是并存的,君不见那些身居显位,富于钱权之人所付出的较普通人犹多且重吗?
    同样,穷困潦倒之人也是难有幸福的。毕竟人只有保证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才能进行其他娱乐活动,从而得到精神的快乐。因此说,穷困之人即使有快乐也只能是低层次的,暂时性欢愉。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中那对相濡以沫的夫妻毕竟只是乌托邦式的小说中的人物。
    真正理想的生活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此时,想起大学时老师上课给我们讲的他年幼外甥的故事:大人问其将来有何理想,他一本正经答曰:“什么都不做,就娶个媳妇儿好好过日子。”初听此言不禁大笑,笑过之后猛地有醍醐灌顶的感觉。生在这个充满焦虑与竞争的时代,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已使世人费意悬悬半世心,能过好自己的日子便已是奢侈的期许了。童言无忌,看似天真的话语却说出了生活的哲意与真谛。
    那么,就许下一个心愿:新的一年,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康复科    李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