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院报
院报第143期——第三版
高血压病常见的治疗误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及主动脉夹层是其主要并发症。最新统计表明,目前我国有2亿高血压患者,但得到有效控制的不足10%。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错误观念是重要因素,这些错误观念主要有:
1.不愿意进行降压治疗。其原因主要是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以为无明显症状就不需要治疗,还有一部分病人害怕一旦服用降压药物就需要终生服药。事实上,绝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没有特殊症状,往往在发生中风、心梗、心衰等严重并发症后才出现症状,但此时治疗为时已晚。
2.过分强调调整生活方式的作用,不愿意应用降压药物。部分病人虽然认识到高血压的危害性,愿意进行治疗,但只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不愿意使用降压药物。事实上,只有少数初发性高血压患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血压可恢复正常,绝大多数高血压病人均需药物治疗。
3.仅仅重视药物治疗,忽视生活方式的调整。部分病人一边吃着降压药,一边继续抽烟、大量饮酒及大吃大喝,血压往往降不下来。其实生活方式的调整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础,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减轻体重、合理膳食(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减轻精神压力、戒烟等。
4.喜欢应用速效药物。部分患者喜欢服用降压迅速的药物,这类药物作用时间往往很短,停用后血压会很快回升,血压忽高忽低,波动很大。研究表明,血压波动过大,对高血压患者有严重危害。
5.以为西药副作用大,过分依赖中药。相当多的病人仅服用一些偏方或中药复方制剂,对一些轻度高血压会有一定效果,但对中重度高血压往往效果较差。事实上,现在的西药安全性良好,在医生的指导下可长期服用。
6.有症状就服药,无症状就停药。一部分病人在血压控制后就停药或者有症状时才间断用药,实际上,罹患高血压的病人一般需要长期服药,间断服药血压波动较大,容易发生中风、心肌梗塞等严重并发症。
7.降压药物服用一段时间后需要换药。部分病人以为降压药物服用一段时间后就需换药,其实不然,是否更换药物主要根据血压情况,只要血压控制良好,无明显副作用,就应继续服用。
8.不相信正规降压药,却相信厂家在电视、媒体、小报所做的宣传。在使用其产品或方法时随意停用降压药,使病情加重。
总之,高血压只是一种慢性病,只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长期让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高血压的危害就能控制。只有充分了解科学合理的降压治疗理念,才能提高高血压控制达标率、减少高血压的并发症。
心内科 付存玉
阿司匹林与胃肠道出血: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得到广泛应用,诸如在冠心病患者和某些高危人群中预防心肌梗死,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在房颤患者中预防中风和体循环系统的血栓栓塞,在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预防再发脑缺血事件。但随着该类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带来的风险也逐渐受到医生及患者的重视,尤其是胃肠道出血。
阿司匹林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具有抗炎、减少血栓形成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1,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前列腺素具有增加胃肠粘膜血流、刺激粘液分泌和促进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阿司匹林削弱了前列腺素对胃肠道的保护作用,使其更容易受到传统的危险因素(如胃酸、消化酶和胆盐)的侵害,从而增加了溃疡的发生率。有研究称,每天服用阿司匹林75-300mg,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较常人增加2-4倍。
但并非所有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都会出现胃肠道出血,许多因素与阿司匹林诱导胃肠道粘膜损伤有关,其中主要的危险因素有:既往有溃疡病史、年龄>60岁、同时服用糖皮质激素或抗凝剂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或多种非甾体抗炎药联合使用、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应激、巨细胞病毒或疱疹病毒感染、服用5-羟色胺抑制剂类抗抑郁药物等因素,亦可增加相关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阿司匹林相关胃肠道出血的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严格把握适应症,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长期应用和重复用药,并应于餐后服用,宜戒烟、忌酒,避免服用含咖啡因或酸性饮料。
2、对于老年人、既往有溃疡病、应用糖皮质激素等高危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若必需使用,建议换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或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PPI是预防阿司匹林相关胃肠道损伤的首选药物,其疗效优于米索前列醇、H2-受体拮抗剂。
3、在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前,建议检测并根除幽门螺杆菌。
4、对于已发生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根据个体情况、心血管危险和胃肠道出血的危险,辨别可能发生的血栓和出血,来决定是否停用阿司匹林,这就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总之,阿司匹林相关胃肠道损伤是可防可治的疾病,希望通过此文能提高各位医生对阿司匹林的再认识,在使用的同时想到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做到规范、谨慎使用。 消化内科 徐晓光
摆脱酒依赖(酒瘾) 重塑健康人生
什么是酒依赖?
酒依赖又称酒瘾,是由于长期较大量饮酒,机体对酒精产生的心理上的嗜好与生理上的瘾癖,并为满足嗜好和避免因停饮而发生的躯体不适反应,不得不经常性饮酒。酒依赖是一种以精神症状为主的慢性脑疾病,需进行长期的综合治疗。
酒依赖在临床和行为上有哪些特殊表现?
①将饮酒视为生活中第一优先事项,置个人健康、工作纪律、家庭责任和社会规范于不顾。②不饮酒便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手颤抖、肢体及躯干颤抖、情绪激动、恶心、出汗等。③为避免戒断症状的发生而频频饮酒。④由于对酒精的耐受性,酒量越来越大,并常常藏酒和偷喝酒。⑤长期大量饮酒的患者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人格改变、幻觉、妄想、智力下降等。
酒依赖有哪些危害?
(1)孕妇饮酒可给胎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2)家庭不和、夫妻分居、离婚等的发生率都显著高;(3)交通事故发生率显著增高;(4)常并发多种躯体和神经系统疾病,如肝硬变、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和急、慢性胰腺炎、遗忘、幻觉、妄想、周围神经炎、小脑变性、癫痫等;(5)对工作不负责任,经常迟到、早退或旷工,生产事故发生率也很高;(6)自杀率很高。
酒依赖怎样治疗?
由于存在戒断反应及躯体和精神行为障碍,酒依赖患者需住院治疗,我院采取心理治疗和药物等综合治疗,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治愈率高,复饮现象低。 精神卫生科 徐会厂
如何预防病毒性脑炎
1、病毒性脑炎好发于什么季节?
每年的5-9月份都是病毒性脑炎的高发季节。高温潮湿的气候适宜病毒的繁殖,由于天气炎热,儿童的饮食、休息不规律,造成机体的抵抗力下降,病毒趁机袭入机体引起病毒感染。当病毒透过大脑的一道保护性屏障--血脑屏障,便会引起病毒性脑膜脑炎。
2、患了“病脑”会有哪些表现 ?
孩子常常先有全身不适的感觉,很像感冒症状,但是很快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的症状,同时伴有精神萎靡。“病脑”呕吐的特点往往不是先恶心再吐,多数是喷射性吐出。还有一些儿童低热或不发烧,仅有头痛、呕吐或精神萎靡等症状,对这种情况绝不可以掉以轻心,要及时到医院做全面检查确诊或排除。
3、病毒性脑炎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我们该如何预防呢?
①孩子出生后按时接种计划免疫,这些预防疫苗能防止因感染某些病毒(如麻疹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而造成的脑炎。
②孩子要远离家中的小动物,如猫、狗、松鼠等。因这些小动物身上可能带有不同种类的病毒,一旦被其咬伤,就可能有病毒进入体内。
③对正在流行的传染病而又没有接种疫苗的,要尽可能做好隔离工作。
④对于以节足动物为媒体的病毒性脑炎除接种预防疫苗外,还要防蚊虫叮咬,积极采取灭蚊防蚊措施。
小儿内科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及训练
(上接142期)感统训练方法:
1 、触觉训练
强化皮肤、大小肌肉关节神经感应,辨识感觉层次,调整大脑感觉神经的灵敏度。
使用器械:按摩球、波波池、平衡触觉板。
适应症:爱哭、胆小、情绪化、怕陌生、笨手笨脚、怕人触摸、发音不正确、偏食、挑食、注意力差、自闭、体弱多病等。
2、前庭平衡觉训练
调整前庭信息及平衡神经体系自动反应机能,促进语言神经组织健全、前庭平衡觉及视听完整能力。
使用器械:圆筒、平衡踩踏车、按摩大龙球、滑梯、平衡台、晃动独木桥、袋鼠袋、圆形滑车。
适应症:身体灵活度不足、姿态不正、双侧协调不佳、多动、爱惹人、语言发展迟缓、视觉空间不佳、阅读困难、自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跌倒、方向感不明、学习能力以及良好习惯培养不起来。
3、弹跳训练
调整固有平衡、前庭平衡感觉神经体系,强化触觉神经、关节信息,促进左右脑健全发展。
使用器械:羊角球、跳床。
适应症:站坐无相、姿态不正、情绪化、身体灵活度不够、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发展迟缓、阅读困难、胆小、情绪化、笨手笨脚、视觉判断不良、触觉发展不佳、关节信息不足。
4、固有平衡训练
调整脊髓中枢神经和对地心吸力的协调,强化中耳平衡体系,协调全身神经机能,奠定大脑发展基础。
使用器械:独脚椅、大陀螺、脚步器、竖抱筒。
适应症:坐无坐相、站无站相、多动不安、容易跌倒、脾气急躁、好惹人、语言发展不佳、缺乏组织力及推理能力、双侧协调不良、手脚不灵活、、自信心不足。
5、本体感训练
强化固有平衡、前庭平衡、触觉、大小肌肉双侧协调,灵活身体运动能力、健全左右脑均衡发展。
使用器械:跳床、平衡台、晃动独木桥、滑板、S形垂直平衡木、S形水平平衡木、圆形平衡板。
适应症:语言发展迟缓,笨手笨脚、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安、情绪化、组织力及创造力不足。
感觉统合训练是治疗儿童感统失调的有效方法,是以游戏的方式提供给儿童恰当的感觉信息刺激,帮助开发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感觉信息,使儿童对感觉刺激做出和谐、准确的反映,以达到良好的结果。如集中注意的能力、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平衡、协调能力的改善和提高,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因人而异。感统训练适合5-12岁的儿童,训练效果与感统失调的程度、类型、智力发展水平、训练时间等因素有关。一般每周2-3次,每次60-90分钟,经过 1—3 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孩子集中注意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动作协调能力、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情绪等方面均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临床实践表明,参加训练的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85%的受训儿童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儿童保健科 刘吉伟
上一篇: 院报第143期——第二版
下一篇: 院报第143期——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