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临沂市中心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概况 >> 正文

医院概况

医院院报

院报第143期——第四版

字号: + - 14

 儿科护士的一天
    不知不觉来儿科已经三年了,每天紧张而忙碌的工作,让我体会到了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和挑战性。
    一阵急促的闹铃声把我从睡梦中叫醒,离开温暖的床,窗外的世界阳光明媚,新的一天开始了。
    早晨7:30迈进病房,换上洁白的天使服装,戴上漂亮的燕尾帽,推着护理车开始做晨间护理。推开病房的门,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于是顺手打开窗户。
    “怎么把窗户打开了?孩子小,冻着怎么办,快给我们关上!”。
      哎,讲了一大堆通风的重要性,我们一出门,啪,窗户又关上了!
    “5床,你家尿布太多了,床挡上、窗台上怎么都晾上尿布了,太乱了,赶紧收拾收拾吧。”然后又讲了乱搭尿布的危害性,然而却换来了这样的回答:“不晾这晾哪,总不能让孩子用湿尿布吧!”
        终于整完床了,离我们的标准好像差了不是一点点,我们的标准背的滚瓜烂熟了:床头桌上不超过3样物品、床上不放私人物品、床下一双鞋一个洗脸盆、窗台上不放物品。就这样吧,做静脉输液去。
        今天的静脉针打的挺顺利的,自我感觉良好,7床8床9床连打3个都是一针见血,10床家属夸赞到:“这小护士打地不错,一会给俺家孩子打吧。”
        心里开始犯嘀咕:10床孩子胖,能打上吗?今天感觉好,应该没问题!
        怎么针进去没碰到血管?退回来再试一次吧。
        “你会不会打针?拿我们孩子做试验?给我找个会打针的来!”
        家属坚持换个人来打,我只能喊来了同事。
        病房里全部的静脉针终于打完了,接下来就是狂轰乱炸的换输液瓶。
        “12床药完了,都说了几遍了,你们怎么搞的还没换上!”,“9床药完了,都流到管子底下了!”,“20床药也完了!”……“知道了”,“马上去”,“加着药很快就好”…… 
        下午总算清静点了,但活还有不少:出院8个,这8个床单元还没整理;下午三点还有好几个床的液体需要接;还有几个床的常规血压要测;还要核对医嘱……下班前应该能干完,赶紧干!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爸爸抱着孩子急切的说:“快!住院的,孩子抽风了!”
        立即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护,鲁米那钠静推……
孩子病情平稳了,抬头看了一下时钟,已经到了下班的点,床还没整理,医嘱还没核对,血压还没测……再继续干吧!
        不知不觉中天黑了,活才干完,终于可以下班了。
        这就是我们儿科护士的一天,紧张、忙碌,而又不失充实与乐趣。也正是有了我们儿科护士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劳,换来了患儿的康复,家长的笑容。   
   儿内三病区    刘庆玲

请给我们的父母“一瓶矿泉水”
    前几天,在呼吸内科查房时遇到一位72岁的慢阻肺老年患者,见到医生的第一句话就是要求停掉吸氧,态度非常的坚决,原因是经济困难,一年住好几次院,实在没有钱了,也不好意思再跟儿女们要钱了。我们劝说了好一阵,但老人还是不听。陪床的老伴也说:“我们也知道医生都是为了我们好,可吸氧一天70多元,确实没钱了,就给我们把氧停了吧。”
    虽然吸氧非常有利于他的病情,但医生也没办法,只好停掉氧气,并嘱咐老人勤翻身、捶背、多喝水,以利于吐痰。这时候老人突然问了一句:“医生,我这病还有什么忌口的吗,矿泉水能喝吗?”我心里想:你不是因为经济困难而停氧吗?现在病房里有热水,可以随时打水喝,干嘛去花钱买矿泉水呢?不知道老人是不是看到了我疑惑的表情,又补充了一句:“我儿子带来了一瓶矿泉水,我不知道是不是忌口,能不能喝。”我这时才看到,床头柜上赫然站立着一瓶矿泉水,我赶紧说可以喝的。这时老人赶紧跟他老伴说:“快把矿泉水拿过来,医生说了可以喝。”我看着老人笨拙地把瓶盖打开,一下子喝了小半瓶,然后一边仔细品味着一边小心翼翼地再把瓶盖盖上,嘴里嘟囔着过会再喝。看着老人满足的表情,若不是亲眼所见,还真是难以相信。就这一瓶再普通不过的矿泉水,在老人眼里也许如同一瓶美味的饮料更或是一瓶美酒佳酿,令其甘之如饴。
    为人父母后,更能深深体会到无论富贫,天下父母对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我常常在想作为儿女,如果拿出父母对孩子十分之一的心来回报父母,对他们而言也许就足够了,但我们常常连这十分之一都没有做到,还理直气壮地为我们这些行为加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他们的满足点也很低,他们想要的也许并不是贵重的黄金玉器,而只是你拿着一瓶再普通不过的“矿泉水”来陪他们说说话,抑或是什么也不拿,只是帮他们梳梳头、洗洗脚也会令他们高兴。
 街上的“矿泉水”很多,带上一份合适的“矿泉水”回家看看我们的父母吧!药学部   李  双
 当我老了
        孩子,当我老了,不再是原来的我,请理解我,对我有一点耐心。
        当我把菜汤洒到自己衣服上时,当我忘记怎样系鞋带时,请想一想当初我是如何手把手地教你。
        当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你早已听腻的话语,请耐心地听我说,不要打断我。你小的时候,我不得不重复那个讲过千百遍的故事,直到你进入梦乡。
        当我不小心把大便拉在身上,弄脏了衣物时,请不要嫌弃我,请你忍耐一下帮助我清理,你小时候我不知道为你洗了多少尿片。
        当我需要你帮我洗澡时,请不要责备我。还记得小时候我千方百计哄你洗澡的情形吗?
        当我对新科技和新事物不知所措时,请不要嘲笑我。想一想当初我怎样耐心地回答你的每一个为什么。
        当我因年老而步履蹒跚无法行走时,请伸出你年轻有力的手搀扶我。就像你小时候学习走路时,我扶你那样。
        当我忽然忘记我们谈话的话题,请给我一些时间让我回想。其实对我来说,谈论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你能在一旁听我说,我就很满足。
        当你看着老去的我,请不要悲伤。理解我,支持我,就像你刚开始学习如何生活时我对你那样。
        当我老了,说错了话,做错了事,请不要大声呵斥我,请你对我有点耐心,因为我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请你用爱心和微笑陪我走完最后一段路,就像当初我用尽心力引导你走上人生路一样。
        孩子,在我人生的最后时日,请给我你的爱和耐心,让我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我会报以感激的微笑,这微笑中凝结着我对你无限的爱。    (悠然)
 感谢信

 沂水中心医院领导:
     我是一名患者的儿子,受父亲委托,向贵院神经外科胡明兰护士长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3年5月14日中午11点50分左右,父亲挂完点滴回家时,在医院B楼北侧意外晕倒并跌伤,幸有一位好心人施手相救及时将父亲送入医院并通知家属,在此期间一直照顾我父亲并协同医生耐心询问病情,直至父亲脱离危险才离开。
     父亲感激不尽,经多方打听,才知这位好心人是贵院胡明兰护士长,她的高尚医德令我们全家感激不尽,感谢贵院培养了这样优秀的护士长。
     再次向贵院、向胡明兰护士长表达我们真挚的谢意,愿好人一生平安!
     感谢人:刘桂财携全家
         沂水县沙沟镇上流村

 树与林
     生活区的后面是一片杨树林,是10多年前栽下的。虽然树林很密,但不管纵看竖看还是斜着看,都成排成行。
     当年,刚栽下它们时,也就大拇指粗细,一人来高。现如今,已经长到碗口粗,将近 20米高,而且笔挺笔挺的,齐刷刷几乎一样粗,一样高。
     当年参加栽树的老伍偷偷拿了一棵树苗栽到了自家的院子里。为了让它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他浇水、施肥,很是上心。他想,就凭他的付出,这棵树一定会比那片疏于管理的树林长得高大、粗壮、直溜。
     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棵树不但长得没有树林里的那些树高,而且还歪歪扭扭的。
     他想不明白,为什么树林里的每一棵树都高大挺拔,而他家院子里的这棵独苗却矮小不直?
     论条件,无论水分还是养料,他家院子里的这棵树都要比树林里的那些树充足得多。特别是树木生长需要的阳光,树林里密不透风,每棵树只有头顶上巴掌大的一片阳光,而院子里的这棵树则是四面透风,八面阳光。显而易见,院子里的这棵树条件优越,而树林里的那些树的条件则相对恶劣。
     问题是,为什么条件好的树反而不如条件差的树长得好?
     这就是竞争的原因。
     单独一棵树,因为不存在竞争,没有紧迫感,它就会懒散地随意生长,往往长得奇形怪状,难以成材;而树林里的树,每一棵都处在包围之中,落在后面将被埋没,有生命之忧,要想存活下来,就必须争得有限的阳光、水分等生存资源,因此,就必须让自己长得强壮、高大。所以,树林里的树你追我赶,比赛着生长,都长得高大、挺拔。
     树是这样,人也是这样。
            (摘自《张家口晚报》)
   “给生命让道”,做起来很难吗?
         每个人都可能是急救车上的患者或伤者,都可能是他们的家属,体会家属和医生的愤怒和无奈,下一次开车听到身后急救车鸣笛时,你还会无动于衷吗?
   近日,就“急救车遭堵,3公里走40分钟,伤者死亡”一事,北京急救、交管两部门已开会商议,今后遇到危急重症患者急救转运时,交警为救护车开道将成为常态。卫生部也在牵头制定相关政策,包括去年已向社会征求意见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急救车遭堵,其实是个老大难问题,这一次因为急救医生的现身说法,活生生的悲剧更加刺痛人心。如果救护车上躺的是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亲人,生命一点点消失,该是多么令人悲怆!
   有关部门提出的新措施,比如危重病人警车开道,急救车有望安装摄像头采集违法信息等,这些制度上的改进非常必要,但是,“给生命让道”,如果没有警车开道,没有摄像头监督,我们就真的做不到吗?
   必须意识到,在解决急救车被堵的问题上,人是最核心的因素。给急救车优先路权,此前并非毫无法律保障。无论是国家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还是北京的相关实施办法,对此都有较细致的规定,甚至还有相应罚则。比如,未按照规定让行或违反规定在应急车道内行驶或停车,处200元罚款。但这些法律在现实中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
   这一次曝光“急救车遭堵、伤者死亡”的医生就提到,“一路上,及时避让的社会车辆不超过4辆”。这数字让人遗憾,但换个角度看,拥堵或者制度不完善,并非绝对的障碍。既然那4辆车能够让,其他车真的都拥堵到无法动弹吗?因为现实的路况,肯定会有一些车主难以避让、不知怎么避让,但肯定也有相当数量的车主,没有让的意识,没有对生命的敬畏。
   执法需要严格、制度有待完善,但不能等到所有问题解决之后,才让急救车畅通无阻。不管现实存在多少问题,在拯救生命面前,“讨价还价”都是不道德的。
   因而,在不断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车主们也需要“完善”自身的观念和习惯。说起交通文明国家给急救车让道的好风气,很多人会提到他们完善的法律,但对大多数车主来说,让道或许只是一种融入血液的驾驶习惯,而非权衡违法成本之后的选择。法律是一种底线约束,如果一个社会的“救命”行为,都要完全寄托于法律之力,都要耗费不菲的行政成本,多少有些悲哀。
   一位急救医生说,他们最怕堵车,一旦迟到,迎接他们的就会是家属的怒吼--“你们怎么来这么晚?来这么慢还要你们120干什么”!体会家属和医生的愤怒或无奈,下一次开车听到身后急救车鸣笛时,也许你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急诊科  聂文萍 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