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临沂市中心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概况 >> 正文

医院概况

医院院报

院报第145期——第三版

字号: + - 14

不可与糖皮质激素联用的药物有哪些?
    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抗炎、抗毒、抗休克和免疫抑制,可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活动性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等胶原性疾病、严重的支气管哮喘、皮炎、过敏性疾病、急性白血病及感染性休克等。我院临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主要有:地塞米松、甲泼尼龙、氢化可的松、氢化泼尼松等,其应用涉及临床多个专科。但在应用过程中,有些药物会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时应注意。
    排钾利尿药  这类药物主要有呋塞米、布美他尼、托拉塞米、氯噻酮、吲达帕胺、氢氯噻嗪、乙酰唑胺等。糖皮质激素与这些利排钾利尿药联用,可导致严重的低血钾,并且糖皮质激素的水钠潴留作用会减弱利尿药物的利尿效应。
    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为抗深部组织真菌感染的药物,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合用,会导致或加重低血钾,使真菌病灶扩散,还会造成肝损害等。酮康唑、伊曲康唑可抑制糖皮质激素在体内的消除,抗真菌药物会抑制肝药酶对糖皮质激素在肝脏中的代谢,还有可能使内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受到抑制,出现不良反应。
    抗癫痫药  如苯妥英钠、巴比妥等。这类药物为肝药酶诱导剂,可促使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肝脏中的排泄,使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药效降低。
    抗菌药  氨基糖甙类药物与糖皮质激素合用,会导致糖皮质激素的作用降低,因氨基糖甙类等也为肝药酶诱导剂,也可使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加快。氯霉素可使糖皮质激素效力增强,氯霉素为肝药酶抑制药,抑制糖皮质激素在肝脏中的代谢。此外,糖皮质激素可使甲硝唑从体内排泄加快,与肝药酶有关。
    非甾体抗炎药 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布洛芬、尼美舒利等非甾体抗炎药与糖皮质激素联用,易导致消化性溃疡等并发症。糖皮质激素可使水杨酸盐的消除加快,疗效也降低,与对氨基酚合用,可增加对肝脏的毒性。
    降糖药  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糖异生,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从而使血糖升高,减弱口服降血糖药物或胰岛素的作用。
    强心甙  糖皮质激素与强心甙联用,能增加洋地黄毒性及心律失常的发生,其原因是糖皮质激素的水钠潴留和排钾作用而致。
    蛋白质同化激素  如甲睾酮、比唑甲氢龙、达那唑、丙酸睾酮等,蛋白质同化激素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增加水肿的发生率,诱发或加重痤疮。
    此外,糖皮质激素能使灭活疫苗抗体减少,免疫效果降低,故在接种前2周内应禁止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还有些药物与糖皮质激素合用会发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糖皮质激素联用可能发生高血压危象;与抗凝剂联用,可降低抗凝作用等。所以,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药学部   李  双

我院风湿科规范化治疗 风湿免疫性疾病显成效
    我院风湿免疫科自成立以来每个医生每年都会到顶尖的国家级医院进修、培训,定期参加大型、国家级学术会议,与国际治疗方案接轨,掌握最新风湿病诊疗进展,严格按照诊治指南,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治疗方案,规范化治疗风湿免疫病效果显著,已经为众多风湿免疫病患者解除了病痛,使他们恢复了健康。
    风湿免疫性疾病主要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血管炎、硬皮病等,其致残率高、治疗花费大、药物毒副作用大、病程长,传统治疗或不规范治疗延误病情,使大多数病人丧失劳动力,给病人造成极大痛苦,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致使人们“谈虎色变”,认为风湿性疾病“不能除根,没办法治”,致使许多病人长期在外遍试“偏方”“秘方”“个人药物”等,直到致残也没到医院正规诊治,我们在痛心之余,问其原因,病人答曰:“听说医院里也不能除根”。其实,风湿免疫性疾病早期规范化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避免残疾,使大多数病人可以象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所谓“早期”,是指最好在能够控制该类疾病的“窗口期”及时治疗。所谓“规范化”,是指严格按照风湿免疫性疾病诊治指南,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治疗方案,系统治疗。该类疾病发病常累及身体多系统、多器官,因此治疗也要系统综合进行,整体与局部、心理与功能康复、药物与饮食、心理与药物等整体全面考虑,综合干预,同时要注意“足疗程”,用药足剂量和治疗长疗程。因病种不同、病情轻重不一,患者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对药物的反应程度不同,一是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药物组合,争取用最佳的药物组合方案达到最好的疗效,争取最小的副作用;二是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病情临床完全缓解为准,有的患者常常需要维持治疗数年甚至终身,才能使病情得到长久缓解,切不可在症状控制后自行停药。部分病人需要强化治疗,对于那些反复不愈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每隔两三个月复查调整治疗方案强化治疗一次,直至临床完全缓解数年不复发,进而达到长期的稳定和缓解。
    
风湿科   高举梅   胡海建

有些腹痛要查心脏(门诊预警)
  腹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然而,对有心脑血管病史或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来说,有时肚子疼只是一种假象,其根源是“心痛”。
  心绞痛  由冠状动脉痉挛导致血流量减少,心肌急剧缺血、缺氧所致,可表现为上腹疼痛,易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
  心肌梗死  约有8%的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突然上腹剧痛,伴恶心呕吐、腹胀等。这是由于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几乎都位于心脏下壁的表面,特别是下壁心梗发作时,可刺激迷走神经产生腹痛,常被误诊为溃疡急性穿孔、急性胆囊炎等。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一旦发病相当凶险。由于血流在压力推动下在主动脉中层内扩展,常会使人突然出现心前区、胸背部、腰背部或腹部剧烈疼痛。易被误诊为急性胃穿孔、急性胰腺炎。
  心包炎  当炎症侵袭至心脏壁层下膈神经、胸膈膜等处时,可引起疼痛放射至肩、背、上腹部等部位,易误诊为胆囊炎等。
  心包积液  由于积液压迫下腔静脉,可导致肝淤血,引起肝区胀痛不适等,易被误诊为肝炎、胃炎等。
  扩张性心肌病  该病可导致体循环淤血,引起肝脾肿大、肝被膜紧张,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
  心力衰竭  心衰时静脉回流障碍,胃肠道淤血,心输出量减少,肠系膜血管淤血、缺氧,可导致平滑肌痉挛,引起剧烈腹痛。
    风湿病  风湿热可发生风湿性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有时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甚至表现为单纯腹痛、腹肌紧张、明显压痛等,需要通过病史等仔细鉴别。           
(季康)

腰椎间盘突出症预防
    1.改变工作姿势 
    避免被迫体位:在平日工作时应避免某一种体位持续过久,但由于各种职业本身的要求,例如办公室工作人员、各种机动车司机、各种流水线的装配工、电脑操作者等,这些长期坐位、弯腰工作者,应设法避免这一不良体位,但又必须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以下措施将有利于避免或减轻这一情况:
    (1)定期改变头腰部体位:因工作需要的被迫体位不可维持过久,15~20分钟即应直腰数分钟,或站立数分钟,活动一下腰部,以便腰部肌肉放松。
    (2)自行腰部按摩:对已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症状者,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不妨用自己双手对腰后肌群进行自我按摩。手法轻重适度,并在按摩的同时使腰椎前后左右适度活动。 
     2.改善工作条件 
    (1)选择合适的工作台高度:桌椅高度一定要根据个人身材高低加以调整。
    (2)保持腰椎生理曲度:正常情况下,腰椎应呈前凸状,因此在坐位时亦应保持此种体位包括驾车途中、制图、绘画及上网等,均应保持腰部的前凸曲度。
    (3)挑、抬重物时,要直腰挺胸,注意重力平衡,起身要稳,步子要协调。
    3.改善睡眠姿势 
    睡眠时,卧硬板床,枕头不宜过高,以免使颈、肩、背肌劳损而发生脊柱病变。已患病者,一般以平躺为宜,侧卧时以患侧在上为佳,防止病情加重,或根据病情需要适当调整姿势与体位。
    4.运动锻炼
    运动锻炼的目的,可以促进脊柱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加强对代谢产物及炎性产物的及时排除,保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进行有序的、适当的运动锻炼,还可以增进脊柱内外肌肉、韧带的活力,减少其疲劳,从而加强脊柱的内外稳定性,有效地防止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
    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形体锻炼,要重在腰背伸肌、臀肌、腹肌的锻炼,并配合股、腓、腘等部位肌肉的锻炼,及平衡运动的锻炼。但在形体锻炼时亦应注意,锻炼时的运动量要因人而宜,不可过量,但应持之以恒。       
                            
    (康复科)

女 性 一 生 必 做  9  种 检 查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共报告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3833例,已占女性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的两成。10年间,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增长了近一倍,达到61.66/10万,其他癌症,如子宫颈癌等也有增长趋势。饮食习惯不合理、体育锻炼缺乏、工作压力过大、更年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这些生理和心理因素,都容易诱发癌症。避免癌症侵袭,女性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调节,还要尽早做好一生的体检计划,了解应该接受的体检和疾病筛查项目。美国《健康》杂志最新载文,归纳出女性一生不能不做的9项身体检查,增强大家防病的意识。
  20岁后
  全面体检。21-40岁,至少每5年做一次全面体检,40岁后,应每年体检一次。检查内容包括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等。
  巴氏涂片检查。这项检查可发现早期子宫颈癌症状,及早发现,治愈率更高。建议从21岁开始每年查一次。到30岁时,如果连续3次检查结果正常,那么在65岁前每3年查一次就可以了。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主任徐志坚认为,二十多岁的女性,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通常都是一过性的,因此选用比较简单、成本较低的巴氏涂片检查就可以。
  性传播疾病检查。美国每年新增的性病患者约为1900万,其中近半数年龄在15-24岁之间。性病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一些女性患者不孕。性活跃的高危人群应每年接受一次HIV、衣原体和淋病检查。
  皮肤病变检查。黑素瘤是25-9岁女性的头号癌症死亡原因。30年来,年轻女性中黑素瘤发病率增加了50%。有黑素瘤家族病史的人群每年应接受一次皮肤癌检查。
  30岁后
  HPV检查。从大约30岁开始,女性免疫力开始下降,更容易感染HPV(人乳头状病毒)。“HPV感染是子宫颈癌的必要因素,大多数性活跃女性会在某段时间感染此病毒。”徐志坚告诉记者,“从30岁开始检查HPV,如结果正常,之后可每3年做一次检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检测子宫颈癌的‘金标准’是把巴氏涂片和HPV检查相结合,这样能发现绝大多数的病毒感染。”
  血糖检查。血糖检测有助于及早发现2型糖尿病的苗头。如果你总觉得口渴、疲惫,出现体重减轻等状况,更要进行血糖测试。糖尿病危险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建议30岁后每3年查一次血糖,50岁后要每年查一次。
  40岁后
  血脂检查。40岁后,每年都应查血脂。吸烟的人和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家族史的人,更应该定期检查。
  50岁后
  乳房X光片检查。乳腺癌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上升,在50-59岁的女性中,乳腺癌患病几率为2%;在60-69岁的女性中,乳腺癌发病率则为3%。专家建议,每两年做一次乳房X光检查,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则应在40岁以前就进行检查。假如发现乳房大小、外形有所改变或有包块等情况,应该马上去医院就诊。
  肠镜检查。肠癌在50及5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最高。研究表明,肠镜检查从50岁开始,之后每10年筛查一次能很好地检查出肠部病变。 
(摘自《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