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临沂市中心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概况 >>文化建设 >>红医之路 >> 正文

医院概况

红医之路

七载援坦路 大爱赤子心

字号: + - 14

——记第21222324届援坦医疗队员黄达

 

巍巍蒙山,滔滔沂水。沂蒙大地,这片红色的热土,一代又一代的沂蒙儿女用智慧和坚韧传承着文明,用淳朴、善良、吃苦耐劳的性格谱写着新时代奉献的篇章。黄达,临沂市中心院一名普通的医生,在援助坦桑尼亚的七年里,用超出常人的忍耐力,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高尚无私的奉献精神,谱写了一首新时代的国际颂歌。

2017年的111日,是黄达归国的日子。坦桑尼亚马拉省医疗队驻地院内,黄达正在收拾行装。得知他要走的消息,木索马省立医院里他工作的翻译、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周围邻居纷纷闻讯赶来。面对即将离别的黄达,除了拥抱和湿润的眼眶、没有多余的语言,但他们流露出的却是万般的不舍。他们知道,这一别不知何年何月再会相逢……送行的队伍一直坚持送到了机场。在机场一位年近70的老人握着黄达的手说:I feel sad today. RafikiI think I will never see you again .no one care me like you later .but whatever you go ,God with you and bless u.”(意思是今天是我一生中最难过的一天,今后没有一个人再像你这样关心、照顾我了。我也许以后再也见不到你了。但是我相信无论你走到哪里,上帝总是保佑你与你一起)……此时的黄达也是万分感慨,七年的时光历历在目,相处的日子恍如昨日,面对浩浩荡荡的送行人群,黄达再也无法控制他的泪水,扭头快步走入了候机室……

黄达是临沂市中心医院的一名耳鼻喉科主任医师,从2009年起他作为援坦医疗队员,在坦桑尼亚连续工作了七年,完成了四期援坦医疗任务。七年里,他和他的医疗团队尽职尽责,风雨无阻,用优质医疗服务、大爱无疆的国际主义精神、中国人的善良,与当地的人们融合到一起,结下了深厚而真挚的友谊,也建立了亲人般的亲情。为了表彰他对坦桑做出的贡献,2016年坦桑尼亚总理府为其颁发荣誉证书,表彰黄达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所做出的特殊贡献;2016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受中国大使馆表彰并获得大使亲自颁发突出贡献一等奖;2017年,黄达所在的医疗队获得了所在省马拉省政府表彰,省长亲自给医疗队颁发医疗优质服务贡献奖,这是中国医疗队援坦49年来第一次获当地省政府表彰。

 

与艾滋病擦身而过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这里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地区之一。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非洲屋脊,一年四季炎热高温、蚊虫泛滥、疟疾肆虐,贫穷落后……中国从1968年开始组建援坦队伍,至今已50 年。2008年初,中国对坦桑尼亚的医疗援助已经完成了二十期。2009810日,黄达被选拔成为第二十一期援坦医疗人员,他与四名队员分派到马拉省省会木索马省立医院,并担任了这支医疗小分队的队长。

尽管来坦之前,黄达和医疗队的队友们已从网上查询了解了这里的相关情况,但当大家真正面对这里的现状时,还是被这里的贫穷落后惊呆了:他们所在的马拉省省立医院,只有二百张床位,一百多名职工,不到10名临床医生,其中只有3名医生具有医师处方权和独立处理让病人的能力,其余为助理医师;该院医疗设施条件极其简陋、落后,水平还不如国内的乡镇卫生院。这里使用的医疗器械大多是我国多年前陆续援助的,根本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在当地,由于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和未曾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许多家庭都是十几个二十几个孩子,而居住空间仅是只有一间茅草屋;屋里也没有床,甚至连像样的蚊帐都没有,任由蚊虫肆虐、叮咬。家庭财产几乎为零,更谈不上拥有什么健康知识。这里疟疾、霍乱、艾滋病泛滥,由于极度贫困,人们患病后无钱医治,只能听天由命。黄达和他的同事们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除了心痛,没有抱怨和退缩,也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经过简单的适应后,他们就投入到了紧张有序的医疗工作中。

在这里首先面对的就是艰苦的生活条件,木索马蔬菜单调,一年到头只有土豆、洋葱、茄子、西红柿这四种蔬菜。国内诸如馒头、大饼、面条、水饺、油饼等面食一概没有,因为这些食物在这里就是奢侈品。为让队员能够吃点可口的饭菜以保证身体的健康,黄达发动同批援坦的同事开辟菜地,自耕自足,同时他经常下厨为队员做饭,蒸馒头、炒菜、煮稀饭,这些他样样拿手。这里的饮用水是从医院旁边五十米处的维多利亚湖里直接抽取,未经处理就通过地下管道输入千家万户,没有疾病预防知识的当地群众吃完饭后拧开水龙头就喝,导致血吸虫病发病率很高。在这种没有什么的预防的环境下疾病横行,霍乱、黄热病、登草热等传染类疾病频频爆发。尤其是霍乱,每年至少爆发一次,每次都要死去一大批人。更可怕的是这里的艾滋病人群感染率高达10%,几乎每天都有可能与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接触。

黄达就曾多次与艾滋病擦身而过。2011年他在为一个颈部肿瘤的年轻姑娘做手术时,在缝合切口过程中,因为助手的操作失误,导致他被缝合线上的针扎伤手指,沾上了姑娘的血液。事后姑娘被查出是一名艾滋病患者。在等待检测抗体的三个月窗口期,黄达内心倍感煎熬,无助、惶恐、焦灼,甚至几近崩溃。所幸,在三个月以后的查体中,黄达并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而黄达和队员们每面都要面对这里经常大规模爆发的传染病,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感染,随时都威胁着生命安全。

恐惧也曾在黄达和队友们心中滋生,但为了出色圆满地完成援助任务,这些可爱的医生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去了,看到被救治的因艾滋病、霍乱、疟疾致病的患者,他们脸上还是保持着一个医者所应有的淡然笑容。

 

坦方最亲切的友谊使者

坦桑尼亚的医护工作理念与国内差别很大。有一次黄达在为一个只有两周岁的患儿做手术时,由当地的医生做术前麻醉,在麻醉师实施不久后,黄达发现这个男孩情况异常、呼吸困难,麻醉师和护士一看,立即从手术室跑了出去,黄达一个人迅速对患者施行紧急胸外按压等一系列抢救措施,等患儿情况改善后果断为其完成手术。孩子得救了,过了几天康复出院。事后黄达询问自己的助手跑到哪去了,原来这个麻醉师认为小孩情况危险、救治无望,直接骑摩托车回家休息了。当地的医生对待病人的这种态度在国内是无法想象的,此事让黄达更坚定了一定要为这些贫穷的人认真踏实治病的信心。

坦方百姓对医疗的迫切需求,时时冲击着黄达的心,黄达几乎每天都要接诊贫困可怜的患者。有一天,一位年轻的母亲急切来到门诊室内,她身后跟着大大小小五个孩子,肚里还怀着的孩子也临近生产,怀里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孩子因为气管异物,脸色青紫,奄奄一息,这位母亲用绝望的眼神看着黄达。情况危急,黄达根据国内多年工作的经验考虑这是一个声门下异物,属于急症,随时都有窒息死亡的危险,即使在国内也是棘手的急症。此时已来不及去手术室,他立即将患者放在办公室的桌子上,在无麻状态下为孩子做了手术,顺利取出异物。那位年轻母亲满含热泪地跪下向黄达表达尊敬与感激。看着眼前苦难的一家人,黄达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深知,医疗条件的差别,可以随时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同是一个地球上的人类,这些非洲同胞却享受不到好的医护保障,显得命如草芥。那一刻,黄达更感觉到他援坦工作的意义,他决定要更加努力,珍惜一分一秒,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实践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主旨。从木索马到塔宝拉,再回到木索马,援坦七年中,黄达一个人施行的大大小小的手术超过3000例,他带领其他队员一道为地方群众施行的手术超过万人。

外交无小事。作为木索马医疗分队长的黄达时刻从讲政治的高度来看待自己从事的工作。他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虽然渺小,但走出国门后一举一动代表着国家形象。他相信可能某个小小的机会就存在着“小球撬动大球”的奇迹。2008年,在援坦前国家卫生部举办的培训班上,卫生部的一位领导的讲话这样说:“医疗队的工作除了看病救人也是外交工作的重要一部分”。黄达深记领导的讲话精神、牢记嘱托、不辱使命。几年的援外工作使他深深感受到出国在外,服务于外交的机会,真的是无处不在,尤其是从事医疗服务,确实与之关系密切。因为医生面对的人群,是一个特定的群体,人在患病时感觉是最无助的,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医生的帮助和关怀,这个时候的帮助也最容易让人记住且能建立感情。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高官显贵,均概莫能外。

黄达听过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我国驻非洲某国大使接国内紧急通知,需同所在国总统紧急协调某事,但因总统繁忙需要预约,大使在焦急的等待中得知国内一名在此工作的针灸医生与总统熟悉,就马上找到该队员了解情况。原来这位总统常年患有肩周炎和腿疼,久治无效,是这位队员用针灸绝活为其解除了痛苦,该队员成了总统的朋友。这名队员接到大使安排的任务后马上牵线搭桥促成大使顺利与总统会面,解决了外交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医生成为外交工作的“优秀联络员”。

这个事例给黄达以深刻的启发,工作中他注意利用自己的优势,加强与当地政要的联系,以此来促进工作的开展,扩大医疗队的影响,靠着私人感情,黄达与卫生厅厅长交上朋友。并通过省卫生厅厅长认识了马拉省省长,之后他常常带着其他队员到省长家中,为他和家人提供精心的医疗服务,让省长感受到中国医疗队员的热情和高超的医技。省长多次在家中宴请黄达和队员们,他们也利用中国春节等重要节日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传播中国文化,长此以往相互成了知心的朋友,大大方便了医疗队工作的开展。马拉省是坦桑尼亚已故总统尼尔的故乡,他的小儿子是国会议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经常到医疗队接受查体和诊治,黄达与队员们为他建立了医疗档案,并定期到家中了解病情并及时进行必要的查体,使他的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和治疗,医疗队员得到他本人的高度赞许。并且他逢人必说中国医疗队是他最好的朋友。此外,在驻坦大使馆的安排下,黄达和队员们还先后五次到坦桑尼亚能源部长的家乡义诊,免费送医送药上门。部长先生每次都亲自陪同,中国医疗队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给部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中资公司在坦国进行投资开发,在许多手续上需要能源部长的签批,在医疗队的介绍下中国中资公司与能源部长成功会面,此后能源部长对在此发展的中资合作公司格外关注,尽力给予帮助,使中资公司在当地获得更好的发展,积极响应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为了更好地融入坦桑尼亚当中,更好地宣传医疗队,宣传中坦友谊。2014年上半年,黄达带领队员们去尼尔总统家族学校查体义诊并捐赠药品。当得知该校学生缺乏蚊帐等基本生活用品、喜欢足球却没有球踢时,黄达和队员们自掏腰包为学生购买上述物品,并与学生们踢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足球赛,这项活动被坦桑尼亚电视台记者全程采访,新闻播出后反响较大,给当地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树立了中国医疗队的良好形象。

为及时处理好与当地卫生部门和医院同事等各方面的关系,黄达带领队员们在木索马卫生部门的配合下,多次开展工作交流活动,医疗队通过知识讲座、示范教授等各种培训途径,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手术方面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为木索马医院填补了多项空白,抢救危重病人方面极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为当地医院建设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赢得了地方医疗卫生部门的高度认可。黄达带领队员们靠真诚的付出、高超的技巧,展现了大国医疗队的风采,成为坦方最亲切的友谊使者。

 

“你在这里安心工作,家里的事我一个人能行”

中国援建坦桑尼亚两年一届,期满回国。201111月,在圆满完成21届援坦任务后,黄达与同事们踏上了回国的归程。按计划,黄达将在短期的休整之后,重返国内工作岗位。

可是不久后一次意外情况的出现,使黄达又一次踏上了援坦之路。201211月,第22批中国援坦医疗队中的一名耳鼻喉医生,其家属到坦桑尼亚探亲时不幸遭遇车祸去世。援坦医疗队急需一个业务熟练、适应能力强的人来接替他完成剩余的任务。在物色人选时,省卫生厅首先想到了黄达,因为他是21木索马分队长又是党员,并且是耳鼻喉科医生。

任务下达到中心医院后,医院领导十分为难。因为他刚刚完成援坦任务回国与家人团聚不久,且自身刚刚做完甲状腺肿瘤手术。时任临沂市中心医院院长窦忠东带着几分不安,找到了黄达,告知了这个特殊情况。黄达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并迅速与家人统一了意见。

201211月,黄达远行之前,市卫计委的领导赶来看望黄达,时任市卫生局局长的吕富,握着黄达妻子张燕华的手说:“你就是新时期的沂蒙红嫂。你支持黄达援坦的大义之举,比起战争年代里冒着危险抢救八路军伤员的红嫂一点也不逊色。和平年代,你们一家做出的这份牺牲更让人尊重。有什么要求你尽管向组织上提,我们一定会为你解决”。

张燕华什么要求也没提,因为她知道,丈夫所从事的工作不仅关系到坦桑尼亚人民的健康,更关系着中坦友谊的延续。

2010年下半年,黄达在坦桑尼亚工作一年后,张燕华曾出国看望丈夫。在踏上坦桑尼亚的土地后,张燕华被这里的贫穷、落后的状况震惊了,看到又黑又瘦的丈夫和简陋的环境条件,妻子心疼地流下了眼泪,他更加体会到丈夫在国外的一年多是多么不容易。在工作现场,张燕华亲眼目睹了一位又一位黑人同胞在丈夫的救治下获得了健康,心里感到由衷的自豪。一天,张燕华与黄达一起到外地采购药品,在返回途中下车休息时,看到一位年轻的妇女坐在路旁树下,怀里抱着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因发烧昏迷不醒,妇女一副无助的眼神。黄达通过英语交流,得知小男孩是按照当地风俗实行了割礼后,消毒不善导致感染。因没钱住院治疗,小男孩的妈妈只能向上帝祈祷。张燕华也是临沂市中心医院的一名高年资小儿科护士,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她用随身携带的温度计一测,孩子发烧竟然达到39度多,已出现感染性休克,如不及时治疗将会危及生命。黄达与张燕华就把这个孩子及妈妈一起带回了医疗队驻地,对男孩感染部位清理、消毒进行救治并给这个孩子一些必要的消炎退烧药品,终于使孩子脱离了危险,孩子的母亲拉着黄达及妻子的手久久不愿松手。那一刻张燕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冲击,她对丈夫说;“你在这里再苦再累我也支持,在国内,在临沂,像你这样的医生有很多,国内不缺。在这里,你就是这些人的救星。你在这里安心工作吧,家里的事我一个人能行。”多么朴实、真挚的语言。这些话里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豪言壮语,却尽显一个普通妻子、母亲的善良和大爱的胸怀。张燕华回国后,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个人无怨无悔地挑起家庭的重担,也使黄达下定决心留任第23届、24届援助医疗任务。

援坦七年,黄达收获了坦桑人民的友谊和信任,却失去了对国内亲人的陪伴和照顾。就在他刚出国一个月时,刚刚读大一的女儿夜晚突发急性阑尾炎,在医院连夜做了急诊手术。黄达鞭长莫及,只能通过电话关心、鼓励女儿。女儿的手术一直让他心生愧疚,当女儿需要他的时候,他没能尽到父亲的责任。

黄达的父母已去世多年,平时他常接岳父、岳母到家中居住。翁婿间感情深厚,情同父子。20153月,平时十分壮实的岳父食欲大减,身体急剧消瘦,去医院一查竟然是胃癌和食道癌。远在坦桑的黄达十分牵挂岳父的病情却不能回去照料老人,老人在弥留之际特别提出想看看自己的女婿,但因援坦任务又在国外,未能如愿。他的岳父带着遗憾离世,这也成了黄达心中永远的痛。

无数次的深夜,黄达独自站在窗前,遥望祖国,他思念着祖国的亲人,心里满是对亲人的愧疚,还有家庭和亲情的渴望,不知不觉,满面尽泪。但是第二天,他又会精神百倍的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

    对于黄达同志这种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拼命三郎”精神,和他一同援坦的枣庄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江永华深有感触,他说:黄达虽然是个普通的医生,但是他所表现出的那种大医至爱的品德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一个人做好一件事容易,但是用7年的时间来坚持做一件事的确不是常人能做到的,援外医疗队做的事情虽然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但是能把平凡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就是伟大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援非医疗队队员时所说的‘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就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援外医疗队员的真实写照”。来自泰医附院医务处主任房振胜这样评价黄达:“对于黄达,我感到他亦师亦友,他品德高尚,业务水平高超,他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赢得了当地政府、人民的高度认可与高度赞扬。作为队长,他是队员的主心骨,是大家战胜孤独和困难的力量来源,是为医者永远的榜样,是山东省援外医疗队队员乃至中国援外医疗队队员很好的榜样”。同事的评价也许是对黄达同志的真实描述吧。

    三万里路云和月,四度援坦写忠诚。弹指一挥间,七年时光悄悄逝去,2500个日子虽然不是太久,但仍旧在黄达身上留下明显的痕迹,他曾经挺拔的身材如今已微驼,乌黑的头发已双鬓泛白,出国期间因反复感染疟疾而患上了间歇性头疼、头晕,有时候疼起来十分难受,做检查也找不到原因,他身体的状况大不如前。然而,对于自己的援坦之路,黄达无怨无悔。他一直强调,自己只是尽到了一位普通医生的职责,为完成援坦医疗任务、为维护大国医疗工作者的形象和荣誉尽了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坦桑尼亚时,发表了题为《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重要演讲。习近平用“真”、“实”、“亲”、“诚”4个字形容中非关系,指出“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命运共同体背后,无数像黄达一样的普通中国人,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正在默默地奉献,在异国土地上发光发热,耕耘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