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 学理论
讲述习近平总书记青春故事 做党和群众信赖的生命守护者
任鹏程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青年习近平的故事。
近日,我阅读了《习近平在厦门》采访实录,感触颇多。尤其是在最后一篇采访稿中,厦大1987届校友张宏樑回忆了大学期间习近平同志与他的往来,我特别喜欢习总书记的一个观点,就是年轻人要自找苦吃,那么何为自找苦吃呢?细读这本书啊,在这位亲民、爱民、为民的实干家身上,你会找到答案。他不满16岁便从北京一股脑扎根到了陕北农村,耕地收粮,起粪建沼,一呆就是七年。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国家机关,却主动要求回归基层,在艰苦的冀中大地锐意改革,他用17年半的时间走遍了八闽大地,一笔一划勾勒厦门特区发展战略,一步一个脚印运筹谋划闽东脱贫致富,正因长时间扎根在群众中,所以他才更明白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求,所以他经常鼓励青年人,要多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
于是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中,我开始思考,该如何做“肩上有责”“脚下有路”“心中有梦”的新时代青年。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际遇和担当,对于我而言,虽然作为父母的“掌中宝”祖辈的“心头肉”,但作为一名年轻党员,作为一名年轻的ICU护士,我更应该做“自找苦吃”精神的践行者。在ICU,护士的工作是琐碎而繁重的,更是高度紧张、不能有任何差池的。ICU的患者都是急危重症,没有家属的陪伴,进了ICU,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就交给了医生和护士。我们一个班次8个小时,除了要操作高精尖的生命支持设备,还需要每时每刻都陪伴在患者身边,8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去厕所,时刻紧盯着监护仪上心跳的波形,起起伏伏。
在人们安然入睡的夜晚,我们正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知道凌晨几点温度最低,什么时候星星最亮,颠倒的生物钟,超负荷的工作,让人疲惫。但患者无助的呻吟,渴盼的目光,家属忧伤的面容,沉重的叹息,让我们不会停下脚步,无暇喊苦喊累。当夜班之后清晨的那束阳光照射过来,尤其当生命垂危、心跳骤停的患者转危为安,在深夜精心调整CRRT的参数,抢救肾衰透析治疗尚存一息的肾衰病人。这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让我不由心生欢喜,又是美好的一天!
在过去疫情肆虐的三年里,我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在青岛疫情防控最严重的紧要关头,我主动请缨前往一线,在脱下防护服摘下口罩和护目镜之后,浑身被冰冷的汗水打湿,口罩的勒痕鲜红,深夜的青岛街头,寒风刺骨,气温降到了零下6℃,我们的双手早已冻得通红、肿胀、青紫,不听使唤。作为队伍中最年轻的一名队员,我从未喊过累,因为我时刻坚定着这一信念:所谓的“苦”,看似是品尝生活的味道,其实更是对我们青年人精神的淬炼。
我始终坚信“对青年人而言,选择“佛系”,就无法攀登事业的高峰;选择“躺平”,就难以领略极致的风光。那些缺少“自找苦吃”精神的青年人,追求舒适、向往安逸,就会在青春的赛道上落后于他人、落后于时代。
正如总书记所说,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